乘坐四個多小時的高鐵、近兩個小時的大巴,李正庚一行人終于在端午節前夜,從江西抵達銅仁市石阡縣。
“50多年的尋親路,即將圓滿?!本频曜∠碌倪@一夜,李正庚喜上心頭,輾轉難眠。
第二天拂曉,在距離石阡縣城30多公里的龍塘鎮涼風阡村,黃忠禮兄弟幾人已早早起床收拾屋子,準備菜肴,為迎接遠道而來的家人忙碌著。這一天,他們同樣盼了幾十年。
一見面,有著相同夙愿的兩家人圍桌而坐,分享老紅軍李育杰生前寄去的家書、全家福,氛圍其樂融融。午飯過后,大家相約到李育杰墓前祭奠,這些無數次在李正庚腦海里幻想的場景都成為了現實。
“堂伯李育杰跟隨部隊離家,再也沒有回來?!崩钫煅手f,父親生前囑咐他和弟弟,無論如何都要找到伯父生活過的地方,和伯父的親人們把這份親情續上,在兩地政府和愛心人士的全力幫助下,今天總算圓夢了。
石阡縣黨史研究室負責人丁浠介紹,李育杰是從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天臺鎮江東村參軍入伍的紅軍。1934年10月16日,他所在的紅六軍團第18師52團800余人在師長龍云的帶領下,為掩護主力轉移,52團主動誘敵,且戰且退,將敵人引向石阡縣困牛山一帶。
在背靠懸崖,三面受敵的情況下,紅軍戰士陷入絕境。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人和被脅持在前充當“人盾”的百姓,紅軍戰士寧死不傷百姓,寧死不做俘虜,毅然砸毀槍支,跳下幾十米深的懸崖,跳崖紅軍大多壯烈犧牲,僅20余人得以幸存。
李育杰因落在困牛山腰間、古柏樹與青杠藤交織的巖石夾縫之中,幸免于難。后來被當地婦女邵氏收留養傷,并與邵氏結為夫妻。邵氏獨子黃修順便成為其繼子,改名為李敬忠,由李育杰撫養成人后,生下李黃仁和黃忠禮等兄弟6人。
1949年后,李育杰一家搬到龍塘鎮涼風阡村居住,生活安定。參加革命離開家鄉已是30多年,李育杰晚年萌生回歸故鄉的念頭。1964年,在石阡縣政府的幫助下,他與堂弟李發生取得聯系,知曉家中情況。
但不幸的是,因為身體原因,李育杰于1966年10月病逝,享年75歲,始終未能回歸故里。由于一些歷史原因以及年代久遠,對于李育杰在石阡的情況,堂侄李正庚、李正明兩兄弟并不熟悉。
對伯父唯有的念想寄托,也只是一封已經泛黃的家書和一張破舊的全家福照片。近幾年來,李正庚和家人又重新燃起了尋找伯父的希望。
2022年8月,一個偶然機會,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天臺鎮中學教師劉觀志,無意間從網上看到石阡縣檢察院開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專項工作的辦案信息,讓贛黔兩地紅軍后代尋親一事發生轉機。
細心的劉觀志此前曾看過一封落款日期為1964年6月13日的家書,寫信的正是參加革命在長征途中受傷后,定居在貴州石阡縣的老紅軍李育杰,收信人是李正庚父親李發生。
他通過石阡檢察微信公眾號,查到熱線電話并取得聯系,希望石阡縣檢察院能夠為李正庚尋找伯父提供幫助,查找李育杰在當地的后人以及李育杰埋葬地等信息,讓紅軍后人再續親情。
接到信息后,石阡縣檢察院立即邀請石阡縣委黨研室、石阡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召開困牛山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和情況調查座談會,商定由石阡退役軍人事務局協同黨史研究室查找老紅軍李育杰的相關信息。
“我們在檔案中找到李育杰的資料,但與江西方面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的出入?!笔錂z察院副檢察長魯攏云說,鑒于此情況,他們與黨史研究室、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同志一同前往李育杰去世前生活的石阡縣龍塘鎮涼風阡村、原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天臺鎮等地調查核實。
通過走訪調查李育杰的后人以及當地村民,并查閱了紅六軍團的相關史實,確認了參加過困牛山戰斗的紅軍戰士李育杰正是李正庚、李正明要尋找的堂伯李育杰,并將情況反饋至袁州區。
2023年1月,宜春市袁州區委宣傳部聯系石阡縣委宣傳部商榷,決定在端午節期間促成李發生的后人李正庚前往石阡縣祭奠困牛山革命英雄李育杰,并與李育杰后人見面,同時邀請李育杰的后人前往宜春袁州區李育杰的家鄉尋訪先輩足跡。
助力紅軍后代尋親團圓,只是石阡縣檢察院開展英烈保護的感人個案。近年來,石阡縣人民檢察院立足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扎實開展以困牛山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為核心的紅色文化保護系列工作,從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管理、傳承等方面全方位開展法律監督。通過對縣內9處革命舊址、10處烈士紀念設施以及10余座零散烈士墓開展逐一排查,目前共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8件,通過檢察建議、訴前磋商、公開聽證、跟進監督等多種方式,使紅色文化保護工作得以走深走實。(記者 田勇 通訊員 楊云仙 顧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