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青山疊翠,碧水泛波。磅礴烏蒙之上,滾滾烏江之畔,高質量發展進行曲正在廣袤的黔西北大地奏響。
2018年7月,在畢節試驗區成立3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畢節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
春華秋實成碩果,感恩奮進譜新篇。五年來,畢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不斷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高質量發展“破局開路”,在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的新征程上不斷邁出鏗鏘步伐。
政務服務“一條龍”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滿意度,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企聯動興產業等做法促進群眾增收,推動生態建設、推行林長制、發行林業碳票等舉措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體制機制創新的驅動下,畢節各行各業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與發展活力。
“我們辦事更方便了”
“我來辦生育津貼,還以為很麻煩,沒想到通過網上申請后,來交個材料就搞定了?,F在的政策真是好,我們辦事更方便了!”走出七星關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大門,市民劉女士高興不已。
在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中,七星關區政務服務中心著力優化“一窗通辦”服務模式,全力推進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讓辦事群眾省心又舒心。
找政府辦事是否容易,是衡量群眾獲得感的一個重要標準。在政務服務方面,畢節通過推進“全省通辦”、行政審批“三降一減”、壓減各類證明事項等舉措,依托大數據網上平臺實施便民政務服務,讓群眾少跑腿。
今年4月,黔西市重新鎮一養牛場負責人為該市政務服務中心林業局窗口送來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業務專業高效 服務熱情周到”。
原來,該養牛場到政務服務中心辦理林地占用手續,該中心林業局業務窗口工作人員抓緊時間認真辦理,原本需要5個工作日才能完成的材料審核及現場查驗,2個工作日就完成了。
“從原來的多證多材料多跑路,到現在的‘一窗通辦’‘全省通辦’‘跨省通辦’‘一網通辦’‘一證通辦’,大大壓縮了審批流程,有效提高了群眾的辦事效率?!鼻魇姓辗罩行闹魅螐埨枵f。
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畢節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開展招商引資項目“全生命周期”免費代辦服務、掛牌服務、走訪服務,在全省率先實現企業開辦一日辦結,“貴人服務·畢須辦”政務服務品牌獲廣大干部群眾肯定。
如今,畢節已創新推出“四減一降”集成服務套餐,將手續辦理時間從以前的平均2.5個工作日減至1個工作日,做到了當日辦結。各個政務服務中心持續深化“貴人服務·畢須辦”品牌,實現3635個事項“全省通辦”、275個事項“跨省通辦”,一批探索性、突破性的制度成果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我們增收路更寬了”
入夏后的赫章縣雙坪鄉安山村,一場場降雨讓剛種下不久的蓮花白苗生機勃發。
“為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安山村充分盤活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做大產業?!贝妩h支部書記安榮義說,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示范帶動,當地村民紛紛投身農業產業,現該村已有種植蔬菜上百畝的種植大戶30多家。
合作社“探路”,村民種植,公司收購。通過“黨支部+企業+農戶”的機制,如今的安山村建成蔬菜產業基地8000多畝,種植白蘿卜、蓮花白等蔬菜,畝產值可達7000元以上,帶動300多人增收。
在與安山村相鄰的河泉村,狹長的壩子里128個大棚整齊排列山下。大棚內,上一輪香菇采收已近尾聲,務工群眾正忙著修整棚內設施,準備投放新一輪菌棒。
據村委會副主任王朝恩介紹,2020年河泉村黨支部通過建立“黨建引領、村社合一、四員一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領辦了河泉富民專業合作社。經過三年發展,合作社不斷壯大,菌棒加工車間、冷庫、香菇分揀車間、烘干車間等設施一應俱全,帶動村里20余人就業。
走進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幸福社區,臨街的一排房子大多是就業幫扶車間。搬出大山的群眾在這里找到了工作,家門口上班便能養家糊口?!案兄x黨和政府的關心,讓我們免費住上新房子,還幫助我們找工作。在家門口上班,我們增收路變寬了!”社區居民趙連芝踩著踏板飛針走線,在縫紉機的幫助下織就了一件件衣服。
作為貴州單體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柏楊林街道共有搬遷群眾6372戶29001人。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柏楊林街道創新實施城市社區黨組織創辦集體經濟實體“四統”工作機制,即街道統經濟實體組建、統經濟實體支撐、統經濟實體運營、統經濟實體收益,積極盤活各種資源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增加收入。
制度行之有效,產業欣欣向榮,群眾增收有路。通過創新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畢節正不斷盤活各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廣大群眾增收路徑越來越寬。
“我們家鄉更漂亮了”
田園盡翠色,湖水蕩清波。夏日的百里杜鵑管理區黃泥鄉朝門村,青山環抱著片片梯田,漂亮的農家屋舍散落田野上,生態村莊之景美輪美奐。
“現在村里生態越來越好,1600多畝稻田圍繞著夢溪湖。走生態發展之路,我們家鄉更漂亮了!”說起這話,村黨支部書記游泳彬一臉自豪。他告訴記者,依托山水田園風光,該村“網紅”旅游打卡地的名氣也越來越響,村民們辦起民宿、農家樂,“生態飯”越吃越香。
曾經的朝門村,村民以挖煤為生,山坡光禿禿,下雨時一片泥濘。后來經過植綠護綠,村里森林覆蓋率達72.3%,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獲得了“貴州省森林村寨”稱號。
為了守好來之不易的生態屏障,朝門村嚴格落實村包組、組包戶責任制,通過“十大員”公益性崗位吸納37名護林員開展巡林護林?!氨Wo好森林,我們的家鄉才會越來越美,發展才會有盼頭?!弊o林員張仲祥說。
朝門村的“蝶變”,是畢節市創新體制機制保護生態、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生動縮影。通過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林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舉措,畢節不斷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例子比比皆是。
去年2月15日,貴州首張林業碳票在黔西市發行?!疤计备采w33056畝林木,碳減排量13.573萬噸,預計可實現碳交易價值305萬元左右?!鳖I到那張具有時代意義的碳票后,黔西畢綠生態綠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彭驍欣喜不已。
兩個多月后,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獲得標號“0000002”的全省第二張林業碳票,涉及林地7346.5畝,監測期碳減排量達34627.7噸。按照每噸碳減排量價值30元計算,海雀村所獲林業碳票價值100余萬元。
為推動生態變現,畢節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統籌、銀行支持融資、企業運作項目、群眾受益助力的“四方聯動”機制,久久為功推動國儲林項目建設。緊盯“雙碳”目標,深入實施綠色經濟倍增計劃,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建設一批林特產業示范基地,林業總產值超過300億元,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上不斷跑出“加速度”。(記者 汪瑞梁)